当前,数字化正以不可逆转之势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,上海是全国首个提出整体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城市。而在城市数字化转型不断推进的过程中,年轻人一马当先,适应并引领了新的生活方式,可对于不少老年人来说,却很难跨越“数字鸿沟”。在今年两会召开之前,市人大代表郑惠强提交了一份《让城市数字化转型更好地惠及老年人》的建议。
电子支付、网络购票、网约车,这些在年轻人眼里是最简单不过的事情,可对于老年人来说,就像是另一个世界。如果没有人停下来、伸出手去帮帮他们,他们很可能永远无法逾越。“如今,他们变老了,我们难道不应该帮他们融入这个新世界、成为老人进入‘智能时代’的带领人吗?” 郑惠强代表认为,城市数字化转型要面向社会领域,突出社会属性。应当服务整个社会群体,带上全体市民,特别要关注“数字弱势群体”,而不仅仅惠及数字化的强者。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目标是实现“数字包容”,而不是加剧“数字鸿沟”。
随着智能化服务的推进,传统的人工服务在被逐渐淘汰。但对老年人来说,智能化服务不仅不智能反而带来许多麻烦。对此,郑惠强代表指出应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,抓紧出台实施一批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最迫切问题的有效措施,切实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。在交通出行方面,优化老年人打车出行服务;就医领域,提供多渠道挂号等就诊服务、优化老年人网上办理就医服务;日常消费领域,保留传统金融服务方式、提升网络消费便捷化水平。从技术上看,在现有的体系构架上可以优化形成“适老版”,代价不会很大。从市场上看,银发市场潜力巨大,适老化改造的切入点也很多。可见,为老年人推行便利化服务,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完全能够并存。
阅读原文